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西元1995年,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的團員萊納‧庫斯摩爾(Rainer Kussmaul, 1946-)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團員們創立了「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Berliner Barock Solisten)」,希望能夠用現代化的古樂器來演奏他們所鍾愛的巴洛克音樂,而今年六月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也特地飛來台灣演出五場名為「向巴哈致敬(A Tribute to J.S. Bach)」的音樂會。

Berliner Barock Solisten

德國作曲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在樂壇一向有著天王級的地位,其作品數量不僅眾多且具有創新突破的歷史意義,而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也選擇巴哈《第二號管絃樂組曲(Orchestra Suite No.2 in b minor)》作為開場曲目,此曲對台灣聽眾來說並不陌生,明朗略帶俏皮的曲風,由長笛(Flute)主奏輕快地將旋律展現出來。由於巴洛克時期的長笛是木製而非現代的金屬外型,因此在音色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再搭配仿巴洛克的古樂器群,因此許多巴洛克樂迷就是愛這種古樸典雅的音響味道。

此外,上半場曲目也包括巴哈《為雙簧管與絃樂所寫的賦格(Fugue for Oboe and Strings in g minor, after BWV 542)》,此曲改編自《為管風琴所寫的幻想曲與大賦格曲(Fantasia and Fugue in g minor "The Great" , BWV 542)》,為巴哈管風琴對位法的極致代表作,改編給雙簧管主奏後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是一首充滿戲劇張力與即興風格的作品。而《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 No.4 in G Major)》則由兩支木笛(Recorder)與一把小提琴擔任主奏,展現巴洛克時期多主奏樂器與樂團之間的巧妙平衡。



音樂會下半場則是由巴哈《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 No.5 in D Major)》打頭陣,此曲由大鍵琴、長笛與小提琴擔任主奏,不僅是巴哈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中規模最龐大的,也刻意炫耀大鍵琴的技巧,據說當時巴哈為了要展現剛從柏林帶回來的新大鍵琴,因此將協奏曲中一般擔任伴奏聲部的大鍵琴,特別拉高到主奏的角色。

巴哈《為絃樂所寫的賦格(Fugue for Strings in d minor, after BWV 538)》,原本是《為管風琴所寫的觸技與賦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38)》,採用多利安調式(Dorian)所創作,再加上嚴謹的卡農(Canon)技法,讓全曲具有平衡均一的特性,因此也有「巨大方石建成的拱橋」之樂評。而《為小提琴與雙簧管所寫的協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boe in d minor, BWV 1060)》,則強調兩種主奏樂器間的差異性與和諧度。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音色優美細膩,團員間的合作默契也讓人激賞,美妙的巴洛克旋律從他們的手中傳遞出來,帶來的不只是聽覺上的享受,也是心靈上的安慰,而他們想向台灣聽眾推介的不僅是巴哈音樂世界中的浩瀚與美麗,更為每首巴洛克音樂找到自己獨特、無與倫比的聲音。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麥斯基大提琴獨奏會

出生於拉脫維亞(Latvia)的大提琴家米夏‧麥斯基(Mischa Maisky, 1948-),也是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與皮亞第果斯基(Gregor Piatigorsky, 1903-1976)兩位大師的學生,今年再度來台獻藝,帶來西班牙的音樂風情。

Mischa Maisky & Lily Maisky

在女兒莉莉‧麥斯基(Lily Maisky, 1987-)的鋼琴伴奏下,麥斯基首先演奏的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阿貝鳩尼奏鳴曲(Sonata for Arpeggione and Piano in a minor)》。阿貝鳩尼琴(Arpeggione)是一種類似於吉他與大提琴混合體的樂器,擁有六條絃,音域也與吉他相近,但卻是以弓來演奏,由於此琴已失傳許久,因此目前大多以大提琴來代替演奏,也是著名的大提琴獨奏曲。由於麥斯基曾在多年前與阿根廷鋼琴家阿格莉希(Martha Argerich, 1941-)合錄下此曲的知名錄音版本,因此此次能親耳聽到現場演出,相信許多台灣聽眾也都相當好奇。雖然莉莉‧麥斯基的演奏風格較為粗獷,但麥斯基醇厚的琴音還是十分吸引人,也將此曲的意境與技巧揮灑得淋漓盡致。

第二首演出的是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Cello Sonata No.1 in e minor)》,此曲完成於西元1865年,這一年布拉姆斯也遭逢喪母之痛,因此音樂中帶有沉重陰鬱的特質,但也將大提琴低音吟詠的聲線,完美的表現出來,而在麥斯基的詮釋下,將這部作品增加了些許敘事風格,讓旋律充滿了溫暖的人性光輝。

Mischa Maisky
音樂會下半場是西班牙作曲家的音樂,包括大提琴家卡薩多(Gaspar Cassado, 1897-1966)改編自葛拉納多斯(Enrique Granados, 1867-1916)的獨奏鋼琴作品《哥雅畫集(Goyescas)》中的〈間奏曲(Intermezzo)〉。葛拉納多斯曾說過「我為哥雅內心世界,以及他的色彩調配深深著迷。他筆下人物的爭執、戀愛與愛的言語,還有縫上裝飾扣的黑色天鵝絨、絲質花邊烘托出如玫瑰般的臉頰、纖細的柳腰、如珍珠般的玉手、烏黑髮髻插的茉莉花......這一切的一切,都把我帶入另一個如夢似幻般的世界」。而此曲在麥斯基的手中不僅表現出濃郁的西班牙式熱情,更將困難的技巧化為弓絃間的出神入化,讓人目不轉睛。

而由皮亞第果斯基改編自葛拉納多斯《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中的〈東方(Oriental)〉與〈安達魯西亞(Andaluza)〉兩首音樂,也是膾炙人口、常被改編成各種器樂版本的小品,同樣在麥斯基既溫柔又狂野的詮釋下讓人大呼過癮,也感受到揉合了摩爾人(Moors)文化的西班牙音樂色彩,是多麼地獨特且絢麗,充滿了無邊無盡的異國暇想。

除了演奏前輩大提琴家們的改編作品外,麥斯基也著手親自改編了小提琴家與作曲家薩拉沙泰(Pablo Sarasate, 1844-1908)的《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 Op.23-1)》中的〈普雷耶拉(Playera)〉、阿爾班尼士(Isaac Albéniz, 1860-1909)《西班牙組曲(Espana, Op.165-2)》中的〈探戈(Tango)〉以及《西班牙之歌(Cantos de España, Op.232-4)》裏的〈哥多巴(Cordoba)〉,而這些小品在成為大提琴音樂後,在技巧上也困難許多,但麥斯基都能如魚得水般地將這些西班牙名曲詮釋得恰到好處,彷彿向聽眾展現了一座由他親手打造的西班牙花園,而花園裏花團錦簇、如夢似幻,到處充滿了令人驚奇的色彩與景緻。

誠如羅斯托波維奇曾讚許麥斯基是「年輕一代大提琴家中,才能最傑出的一位。他的演奏充滿了質地與燦爛的技巧,結合了詩意與細緻的華采」。而我們也在麥斯基的音樂中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秘密花園。

延伸閱讀:弓燄弦情浪漫無言歌